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4|回复: 4

高州山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7 0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惠州
      文/图周泽明
      高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史料记载,高州山歌已在梁陈朝时期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高州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华,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艺术表现力,影响了整个粤西地区,甚至还影响到海外。建国以来,“高州山歌”经过许多文艺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不少民间文学专家亦发表许多有关“高州山歌”的论述。我近来收集和整理了近2000首“高州山歌”,这里就“高州山歌”的起源,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山歌起源
     高州山歌起源于南朝,当时冼夫人主张百越族应融合汉族文化,学习汉人的艺术。明朝万历年间《高州府志》有载:“渐袭风华体明之化,论治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目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士”。其中“弦诵”即为“高州山歌”唱诵,这正体现了冼夫人治理岭南“蕉荔之圩,弦诵日闻”的太平盛世景况。要探索“高州山歌”的起源,首先要追溯高州地区的历史渊源,据史书记载:“早有石器时代,高州已开始进入人类社会,至今高州还遗下不少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在南朝时高州已有州郡城市建制。先秦时期,高州为百越之西瓯,骆越两大部落居地,自此,高州历经一千多年,一直都是粤西政治、经济、文化、府治和郡治的中心。南朝时高州已筑城,古城四面环山,古老的鉴江由北而西绕流而过,沿岸经化州、梅菉、电白、湛江、雷州等地汩汩入南海。高州山歌经历这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又在这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熟,逐步走向兴盛。这时高州山歌亦受到从中原移民从福建迁移过来的文化影响,尤其百越族和俚族均逐渐融入汉族文化,这时的高州山歌也吸收了汉人的文化以及语言和习俗等,并不断进行了民间山歌活动的交流,使高州山歌不断走向完善,且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深厚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山歌。
      高州山歌是以三、五、七言为句,有节拍有韵律,虽来顺口,听来悦耳,由于“高州山歌”流传在民间之中,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即兴性强,可随编随唱,不失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作品。
      说起高州山歌与广东各地区的山歌关系,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是由于地区不同,作者和传唱者不同,创作背景过程不同,反映的社会生活侧面不同,高州山歌却独领风骚,脱颖而出。高州山歌流传民间上千年,有些山歌故事传说,可追溯到晋代和隋唐,作为古老文学作品如晋代永嘉年山歌《潘仙传》、隋唐时期的《冼夫人传奇》,均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叠叙等手法,在描写艺术技巧上使用了描写,语言描写、心态描写和行为描写等,例如:“东山道长潘茂名,驾御石船万里程,从朝到入晚入寨去,望闻问切总关情……”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夸张和伏笔;在修辞艺术上使用了谐音、顶针、拈连、驳尾、比喻等手法,其中的夜间和驳尾是《高州山歌》独有的,它能巧妙运用修辞艺术手法打造这古老的民间文学、音乐作品,这在广东山歌中较为罕见。例如《冼夫人传奇》中的:“古有女娲来补天,今有冼女出妆前,战甲不敌红装飒,挥戈跃马戎关前。”据清朝道光年间《茂名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温尔能在辑录的广东第一部诗歌集《东山樵唱》中写道:“偶然清啸发,余音振林隈”,这个“余音”是指樵夫在山砍柴时唱的山歌,其声振山林,就是山歌活生生的写照。
      高州山歌属口传民间艺术,其内容和艺术的统一,已达到较高的境界,近年来在广东山歌歌坛上,高州山歌仅次于客家山歌,是广东省民族民间瑰宝之一。
      科学价值
     《高州山歌》是高州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富含高州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它长期以来涉及到高州人民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的习俗,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科学的特殊研究价值,已引起不少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高州山歌》作为劳动人民一种口头文学,它的创作题材是以劳动人民生活为基础的,是反映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成。在山歌里,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他们的欢乐和幸福,它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是人民的心声,也可以说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高州人民平时有唱山歌的习惯,他们不仅在节日和庙会摆擂台放歌,而且每当约会佳期,从四面八方拥来的青年男女聚会一起,或高歌或低吟,尽情表露他们之间的纯真爱情和爱慕之心,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高州山歌之中,情歌占有很大的份量,例如:“大水流来一棵菜,船头捞起船尾栽,阿哥含水朝朝喷,掰荚留心等妹来。”
      高州山歌包含着很强的民族风和民俗情,由于这些山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又在生活中不断提炼而成,再经过漫长的岁月在群众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一直保留它的艺术精华,这也正是高州山歌的美学所在。
      艺术手法
     高州山歌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它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中间,高州山歌的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常用“赋、比、兴”,为主,有时反复叠置使用,有些还带有夸张、顶针、双关、驳尾,同字相押等。它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把一般的语言变为口头演唱,将朴素的诗意形诸于盎然的山歌,展示给人民群众。
      传统的高州山歌中用“赋”体铺陈其事,一事一句,直接叙述,叙述一件事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例如:赶牛出门借天星,牵牛入屋借火萤;天星记我犁耙数,萤火报梦到天明。此歌第一、二句记述了旧社会农民起早摸黑驶牛劳作的情景;而第三、四句又用拟人手法,借用空间让天星“记数”,让萤火虫去“报梦”。词语精炼、铺陈描绘得体,语句铺垫十分华丽,使人听来有凄凉,怜悯之感。
      高州山歌经常把“比”和“兴”连用,以“比兴”触景生情,这也是高州山歌中一种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例如:“好花莫插马路边,好秧莫插烂土並田,好女莫嫁浪荡仔,嫁咗委屈几十年。”这首山歌使用了典型的山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的“兴”体手法,用引喻以“好花”、“好秧”、引出“好女”、“马路边”、“烂土並田”,再引出“游荡仔”,从好花千万不要插错地方,引出好女千万别嫁错郎,否则会悔恨终生,这样的借喻山歌十分得体,且起到警示的作用。
      高州山歌的反复叠用,是其创作艺术形式上使用率最高的一种。例如,“不是南风冇咁凉,不是葛藤冇咁长,不是心愿冇咁好,不是桂花冇咁香。”这首山歌每首句首均反复用“不是”这个假设关系,起到画龙点晴作用,用反复、比兴去描写一对恋人的感情是那么特别,从因果关系中刻画出这对青年男女各自倾慕,各自表白爱意,每句中间都反复套用了“冇咁”(粤语意,就没有)这个词,这首山歌既有用词的反复,又夹带句式的重叠使用,使主题更为突出。
      高州山歌的比喻、双关和夸张是一个特有的艺术手法之一。通过这些特点,使山歌像一座美丽花园的万紫千红的花朵一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例如:“餐间食碗稀粥水,拈起秧篮眼泪流,流下草坡草就死,流下江河鱼浮头。”这首山歌的三、四句是典型的夸张。开关一、二句写旧社会贫农喝的是稀粥水(米汤),贫农播下的是种子,收回的是泪水,而这些泪水足以使山坡上的草被淹死,河里的鱼被淹死(鱼浮头即死鱼)。这个贫农那有这么眼泪啊,分明是夸张罢了。
      高州山歌中有一种驳尾的艺术表现手法,又谓“连锁”,俗称“接龙”,一般是在对歌时用,特别多用于摆山歌擂台时,这种方式是出于一种场景需要,“尾驳尾”地互相对歌,彼此都用对方末句作为应答开头句,取韵接意,风趣自然,前呼后应,美不胜收。例如,“(女)阿妹登台先开腔,饮酒莫让酒壶干,敢捉鲤鱼敢下水,千箩山歌谁来扛。(男)千箩山歌我来扛,你有山歌莫猖狂,一句两句你莫唱,陪妹对歌到天光。(女)陪妹对歌到天光?山鸠那能配凤凰,幸福日子家家富,你贫那能做我郎。(男)我贫也能做你郎,我有家财贯四方,养鸡养猪六畜旺,共妹携手走康庄。”这样的驳尾山歌,一问一答,意义深远,表现了青年男女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了解,从了解发展到爱恋之情,这是高州山歌中最为突出的一种。通过“驳尾”唱法,围绕一个主旋律去展开另一个旋律意景,层层渐进,深化主题,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这么好的驳尾山歌,能给人启迪,能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面,能使人抒发灵感和才智,牵起唱歌者与赏歌者的共鸣,前后衔接,不随意变调离题,应答者紧奏流畅,前呼后应,此起彼落,回味无穷,从而增添了山歌的艺术感染力。
      高州山歌的中的顶针(续麻、连珠)也是一大艺术表现手法。在山歌的修辞上达到绝妙的境界。例如:“壁上挂灯灯挂盏,盏上挂油油挂芯;天上挂云云挂月,有情人挂有情人。”这首民歌的第一、第二句都直接用了顶针。第一句末尾的“盏”,转变为第二句开头的“盏”,前三句中的第四、五字也是顶针的关系,“挂灯”、“灯挂”;“挂油”、“油挂”,“挂云”、“云挂”;最后以情人“挂”情人作终结。山歌中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连续流畅,音韵自然,从浅入深,充分把倾诉的感情抒发出来。此外,高州山歌还有很多的各种形式和格式体裁以及表现手法,形成了高州山歌特有的艺术,从中亦充分体现了它的“美”学价值所在,因而它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回顾展望
      建国后,高州山歌在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小组唱和合唱,由山坡地、高山僻岭转移到广场和舞台上来唱。这时,高州山歌得到高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发展相当快,为了配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高州许多文艺工作挖掘、搜集和整理了上千首高州山歌,还分别改编创作了数百首高州新山歌,尤其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年代,群众用山歌来歌颂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并逐渐将高州山歌搬上了舞台。由山歌独唱、对唱、发展到表演唱,这个时期高州山歌影响粤西地区的茂名、湛江、化州、信宜、梅菉等地的山歌。高州山歌自搬上舞台之后,不断与民歌综合使用,按山歌各调子高亢或低沉,抒情或叙事,根据人物情节,编成表演唱,有唱有道白,在音乐上采用传统高州山歌旋律为主线,加以发展和丰富,还配上前奏音乐和过门音乐,并用各种民乐组成小乐队伴奏,演出效果甚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就有许多高州山歌和山歌表演唱被湛江地区选送参加省文艺调演,这时有《姑娘随水来》、《千里引来幸福水》、《欢乐胶工》、《开荒乐》等,其中《新花朵朵向阳开》山歌表演唱被省评为优秀节目,由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并得到专家和行家们的一致好评。近年来,高州市分别出版了《高州山歌三百首》和《高州山歌集》(音像版),近年还举办了数届近十万人参加的“山歌擂台赛”,吸引了茂名地区四县一区的文化宣传部门领导和专家前来观赏,并给予很高评价。为使高州山歌这朵民族民间奇葩开得更灿烂、为了扩大高州山歌的影响,高州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前来高州实地考察,实地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把高州山歌真正从科学角度上去研究。从目前展示出来的高州山歌口头传承和文学创作,以及艺术技巧上来看,高州山歌很有挖掘潜力,很有发展前途,我相信,在各级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的高州人民和山歌研究者以及山歌手的努力下,一定能做好高州山歌的承传和发展,使其继续在人民群众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8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9-27 09: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阳江
高州山歌。。矛听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7 1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本帖最后由 港湾 于 2014-9-27 12:25 编辑

高州山歌一直都是在自吹自擂,整天都是“哩、罗、咧”,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现代的气息,适合人群都是中老年人,包括中老年人也不一定喜欢,年轻人就更不用说喜欢啦,如何把高州山歌跟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把山歌融入现代歌曲艺术里面去,这才是我们现代人要努力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7 12: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港湾 发表于 2014-9-27 12:12
高州山歌一直都是在自吹自擂,整天都是“哩、罗、咧”,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现代的气息,适合人群都是中老 ...

我也不喜欢,不过加了现代元素就不是高州山歌了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9-27 13: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高凉红 发表于 2014-9-27 12:30
我也不喜欢,不过加了现代元素就不是高州山歌了吧?

要把高州山歌发扬光大必须这样,要使年轻人都喜欢才是硬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5-5 13:15 , Processed in 0.1015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