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2|回复: 4

文化是一种气质 - 陈剑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2 20:5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广州
文化是一种气质
——由黄树森的《高凉行》说开去

(南方日报2014年3月12日A26版)

作者:陈剑晖
        近日,读到我省资深作家和评论家黄树森先生的散文《高凉行》,颇有感触。窃以为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散文精品,其题“高凉行”大气古朴,内蕴丰富,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全篇立意高远,既有厚重之势,又有壮阔之境。细品《高凉行》,我不仅触摸到了一颗赤热的散文心,同时也感悟到了一种深植于岭南大地上的独特文化气质。
  高凉,即今之高州,古为“广东下四府”(高、雷、廉、琼)之首。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高凉因“群山森然,盛夏如秋”而得名。因此,《高凉行》首先写树。只见古树“壮硕身躯,一脸虬髯。虽耄耋老龄,却未见丝毫衰减,反之青春焕发,返老还童。”而树根,“如巨大穹窿,根的四壁呈圆周型皱褶,琉璃状树垢,其色黝黑,其形横七竖八,枝干盘曲环绕。有的枝干在树根四周,争先恐后地蓬勃疯长,有的则于树根底部,另立中心,新的主干亭亭玉立拔地而起。看根部,蜿蜒淡泊,旖旎多姿,野趣横生,叫人魂销魄夺。看枝干的流光溢彩、枝繁叶茂,让人充盈活力;闻之如凉风拂面、沁人心脾;听之,如敲冰戛玉,清脆悦耳。” 对古树的描写,固然是对生命的礼赞,亦是文化的颂歌,也许还有对人情世事的感叹和作者夫子自道之意。于是,作者由树及人:“人看树,不过百年,树看人,已逾千载,什么人间的艰险罹难、自然的风雨雷电没见过?然人,变异无常兴废频仍,而树,世代固守,屹立不倒。树的倾诉,无疑是最真诚的。”
  对古树的描写固然精彩,然作者更看重的是高地数百座冼庙背后的文化积淀。这里有冼庙315座,散落于各城各村,可谓村村有庙,处处祭祀,而冼庙大多由村民自治管理。这种自治管理,“婉拒投资者的插足,谢绝现代庙宇的虚假夸饰和装腔作势,远离杂念的喧嚣和过度开发,回归到生命的诚意和真实,洋溢着一股精神固守和人心呢喃”。这里还有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族节日,它既是一种民间的文化遗产,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真正的生活形态、生活传统和情感细节。
  《高凉行》还细腻描述了高地上的“千年意”。“千年意”语出老杜的诗句“欲存老盖千年意,如觅霜根数寸栽。”而按黄树森的理解,所谓“千年意”,是“千年播种,收获千年习惯,培育千年性格,汇集千年命运。这‘千年意’的基因,系‘数寸’环境积习、习俗沉淀,血脉绵延,语言支持而成的,是娘胎里的东西。”而这,正是高凉文化安身立命之所在。
  由高凉文化丰沛厚重的人文存量和生命质量,反观当今文化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作者尖锐批评了“文化无需积淀”说法的不靠谱,“文化可以打造”口号的不着调。至于“文化借船不如造船”之论,在作者看来也是一种短视、投机取巧之举。这些批评可谓切中肯綮,既高瞻远瞩而又深谋远虑,多用典而不泥古,颇具古风却观念超前,实在值得文化建设的决策者们读之思之。
  正是高凉地超千年的资源存量和人文存量,以及这里的生命势能和生命质量,汇集成了高凉地的“千年意”,也使作者感悟到:
  “高凉地,是从容的。它有着一个积淀了的‘千年意’的结。草木枯荣,雷霆雨落,时代变迁,人生沉浮,以至神密的静态,暴烈的动态,残酷的病态,消磨不了记忆而常变常新,遗忘不了历史而屹立不倒。”
  “高凉地,是恬淡的。它让人‘修心御欲’、‘蛮中化之’,一生‘好心’,以文化之化,化解人们心中情感,从而得到理性,得到美的感受和人文关怀,使意志消沉,无所作为的寂寞振奋起来。”
  “高凉地,是进取的。少了点‘迅猛发展’,遏制城市历史与现实割裂的可能;多了点‘后发优势’,避免了城市化与城市病这孪生兄弟自相残杀的可能。”
  《高凉行》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情怀,思考与批判,凝结于一个个具体的意象之中。可贵的是,结尾的升华不落杨朔的巢臼,对高凉文化的感悟和解读透辟独到,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大的境界。而语言的古雅凝炼,骈散并用,更显出作者深湛的文字功力。
  从黄树森的《高凉行》,我体会到文化其实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就是从容的、内敛的、恬淡的,既坚守又不乏开放进取。不是有一些人一提及岭南的文化,就一口断言岭南是“文化沙漠”吗?在我看来这十足是一种文化上的无知,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文化偏见。其实,判断一个地域有没有文化,不能仅仅看这个地方有多少大师,有多少名校,有多少古代坟墓,坟墓里又有多少文物,而应看这个地方是否有独特的文化气质,看其文化的平民性、多元性、包容性、探索性,尤其是文化的创造力。“文化”作为一个动词,也就是“文而化之”的意思。就“化”而言,“文化”不能静止、凝固地看取,而应将其放到现实生活和实践中,注意到“文”是如何通过“化”的方式赋予到人的行为方式、思维观念、生命形态,以及一切器物自然中。从这一新的视点来考量,岭南的文化应优于国内很多地方,因它具有一种经由“文而化之”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气质。
  再回到《高凉行》,如果你读过这篇作品,你一定会被它独特的文化元素所征服,并意识到“文化沙漠”论的荒谬和不值一驳。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和观念,为岭南文化寻找一种新的定义和标准。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文化的自信,构建起新的岭南文化大厦。
  (作者系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2 21: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广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5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12 22: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珠海
     把文化转化成生产力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7 07:4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7 07:4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5-21 11:29 , Processed in 0.0929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