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5|回复: 3

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1 19: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千百年来,高州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因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高州木偶戏、高州山歌、高州木刻版画、高州八音锣鼓、高州粤曲艺术、冼夫人庙堂文化和高州茄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由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新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自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高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郑重其事,把该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成立了“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许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挖掘、整理、保护、抢救、延续和发展,并重放异彩。


      1、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它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的。高州木偶戏因演员少、布台简单、戏金低、易运输、易解决演出场地等特点,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民间还神酬神,元宵社日娱神,都演出“傀戏”。因此木偶戏素有“两竿青竹歌前贤,方丈舞台砺后人”的美誉。
     解放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茂名县(即今高州)于1954年成立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活动,培养木偶新人,使高州木偶戏获得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木偶戏被视为“四旧”而遭禁演。改革开放后,高州木偶得到创新和发展。高州市木偶粤剧团演出木偶戏时把“木偶腔”改唱“粤曲腔”,将广东音乐、锣鼓、曲牌、唱腔以及表演程式加以移植和发展,辅之惟妙惟俏的木偶仿人表演,做到“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加上精美的舞台景画、幻灯,构成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近年来,该剧团五次应邀赴港澳演出,受到专家的好评。高州木偶戏历史悠久,传承模式松散,家传、师传兼而有之。木偶戏传承分中班木偶戏传承谱系和小班木偶戏传承谱系,现在能追溯的木偶艺人大约传承了五至七代。目前,高州市有大、中、小木偶戏班近80个,木偶艺人达300多人。
       高州木偶戏植根于华夏文化的源泉中,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高州木偶戏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质朴粗犷,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民间艺术的瑰宝。高州木偶戏曾到德国演出和多次赴港澳演出。2003年,高州市被文化部群文司评为“中国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2005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我市精心准备木偶戏“南国奇葩——高州木偶戏”,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和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展演”演出,并获得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省旅游局颁发的“优秀演出奖”;2010年7月28-29日,高州木偶戏赴上海世博会参加“广东活动周”展演,得到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2、高州山歌
      高州山歌源起明朝万历年间,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对研究山歌艺术发展和民族学、民俗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乾隆年间温尔能辑的《粤东诗海》就选入高州山歌数首。
      高州山歌内容丰富,用高州白话(俚语)传唱,曲调多种,形式独特,即兴性强,分布地域广。“高州山歌”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不论老少,皆能即编即唱。“高州山歌”调有采茶调、红泪怨调、金塘调、茂北调和木偶腔等。高州山歌结构为七言四句的“四句头”韵文体,运用比兴、双关、借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调式以民族调式的“羽调”613三音组成,偶尔套用“角调”、“宫调”、“征调”。“高州山歌”中的“放牛山歌”高亢悠扬;“叙事山歌”低沉婉转;“爱情山歌”抒情动听;“讽刺山歌”诙谐辛辣;“劳动山歌”节奏明快。
       高州山歌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唱、驳尾唱、表演唱等。1987年以来高州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搜集和整理了2000多首“高州山歌”,录音收集80多首传统高州山歌,形成文字本和音像本,保留了原唱形式。80年代有近百首“高州山歌”入编“高州县民间三套集成”;东岸岑山宣传队的山歌表演唱《新花朵朵向阳开》,代表湛江地区参加省文艺汇演,在省城引起轰动,广东台专门录音播放,多家报刊作了报道。《欢乐胶工》代表省农垦系统参加全国汇演,备受好评。2003年高州市文化局、文化馆搜集编印出版了《高州山歌三百首》。
        2004年以来,高州市宣传、文化部门连续举办了三届“高州市山歌擂台赛”,每届吸引了茂名地区各县市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上万名观众前来观赏。省电视台、茂名电视台和省内各大报刊杂志也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我市精心准备了多首高州山歌分在10月、11月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和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展演”演出,深受茂名市和省城群众的好评。

      3、高州木刻(版画)                                                  
       高州木刻源远流长,在明朝已在民间兴起,其最初原始形态源于民间的门神、门官、庙堂符咒、签文等。抗战期间,黄文山的木刻《石船丹灶》在报刊发表,轰动全省。高州木刻(版画)是一种民间艺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高州木刻(版画)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单色与套色木刻之分。80年代木刻技艺有较大飞跃,据统计,全县共创作了《满山红》、《竹乡流翠》、《添花》、《机耕路上》等作品300多件,其中参加山西、广东、北京版画联展5件;参加重庆、湛江、大连版画联展11件,参加全国农民版画展11件;参加日中画廊美展5件;参加秘鲁、加拿大、瑞士、比利时画展16件。197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高州、澄海农民版画选》专集,选入高州作品24件。1980年,县文联编印了《高州版画》专集,选载了版画佳作32件。1981年8月《南方日报》发表了《质朴的高州群众版画》一文,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高州木刻(版画)创作的成就。
      1992年《卢西林版画选》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底,高州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张宗俊从艺45周年美术(版画)作品展览,广东珠江电视台、茂名电视台和许多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2000年《张宗俊版画集》出版在全国发行。
      2004年高州市举办《张宗俊版画美术展览》。为引导广大木刻(版画)作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作出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示高州地方特色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2004年8月,高州市委宣传部拨出专款,派出专车,专门组织了木刻(版画)作者20余人,到高州市广潭佛子岭和深镇松树林保护区、仙人洞景区,长坡水库景区以及根子贡园、浮山岭等地采风三天。这次采风,作者们共创作出70多幅新作品,并在高州市图书馆展出,吸引了大批群众观看,茂名市文广新局领导两次组队前来观看,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思志创作的三幅木刻作品《曲径通幽》、《收获》和《家园》,构图缜密,刀法细腻,手法出新,不走前人老路,独辟蹊径,同时入展省美展,在茂名美术界引起震动,填补了高州十二年来无作品入选省美展的空白,其中《春》被选往粤、港、澳和台四地联展。同年,市美协还在附一小举办版画培训班,让我市版画创作从娃娃抓起。

      4、高州八音锣鼓
        高州八音锣鼓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嘉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该亭(柜)用竹、木制作而成,长1.3米、宽0.9米、高1.8米;亭(柜)用绣锦布或土花布装饰;亭(柜)内可装载演奏用的打击乐(桶鼓、扁鼓、竹简、木鱼、文锣钹、京锣、大钹、大奶钹、拱锣、高边锣、叮赞等),吹奏乐(长笛、大笛、长筒、公笛、短筒等)、民乐(二胡、中胡、扬琴、秦琴、三弦、椰胡、横箫等)。演奏曲牌为“江湖十八本”,其中吹打乐十二首、又称十二套曲:《八仙贺寿之一正本贺寿》、《八仙贺寿之二碧天贺寿》、《天官贺寿》、《天官赐福》、《弹词》、《思凡》、《玉帝登殿》、《仙姬送子》、《香山贺寿》、《六国封相》、《困谷口》、《和番》,带有唱词的演奏乐谱六首:《手托》、《荡舟》、《八仙歌》、《雁落平沙》、《俺六国》、《双飞蝴蝶》等。清代末期粤西粤剧发展旺盛,高州八音锣鼓又吸纳了粤剧中的一些排子锣鼓和小曲,大大地丰富了演奏内容。八音锣鼓分大、中、小班,大班24人,中班12人,小班6人,乐师们头戴装饰小额帽,身穿艳丽彩服,大扁腰带,衣服则用颜色区分文武乐手行当。
      八音锣鼓一般随节庆的游行队伍边走边演,也有在庙堂前空地和屋前屋后空地演出的。
      八音锣鼓是高州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高州市为保护和研究八音锣鼓,成立了八音锣鼓协会,挖掘、整理了一批八音锣鼓乐谱,培养了一批传承人,为保护八音锣鼓这一古老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

      5、冼夫人庙堂文化
       冼夫人庙堂文化源于对冼夫人的崇拜。冼夫人是俚族大首领,历仕梁、陈、隋三朝,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群众的尊崇。冼夫人死后,“官置祠祀之。”今高州旧城和城内两间冼庙都是州官所建。民间建立的冼庙有60多间,分布在县东、西、南、北的20多个乡镇,每年祭祀不绝。明清以来,“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本府率属官致祭。”祭品丰厚,仪式固定。
      民间祭拜仪式没有官府的繁琐,但隆重而热烈。祭品有三牲,也有奏乐,祭后群众抬着冼夫人神像巡游。夜晚则演出木偶戏、粤剧等娱神娱人。在民间,冼夫人庙堂文化实际上是社区娱乐节。
      冼夫人崇拜是英雄崇拜,也是祖宗崇拜,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古代,朝廷认为这种文化有“维人心扶世教”的作用。今天,对冼夫人的崇拜已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对群众仍有激发其爱国爱乡、团结奋进情怀的作用。1995年,高州市人民政府已将农历十一月廿四日定为冼夫人诞辰节,举办了首届诞辰节,并开展了对冼夫人的学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了《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一书。冼夫人庙堂文化是冼夫人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和保护这种文化,对于进一步研究冼夫人、研究民族团结融合和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2006年,高州冼太庙被选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久又被暨南大学选定为该校的中华文化教育基地,同年底,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将高州的冼太庙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6、高州曲艺
      高州市粤曲是由高州曲艺衍生而来,源于南朝元嘉年间。抗日战争时期,粤剧名流廖侠怀、谭兰卿、关德兴等人逃难到高州,将广府声腔、表演溶入高州曲艺,由此,高州曲艺得以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高州粤曲。
      高州粤曲是高州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凡神诞庙会、年节喜庆、重大庆典活动都离不开高州粤曲表演,高州粤曲团队多、分布广,演出活跃,无论是商业演出或者自娱自乐,在高州城乡随处可见。高州粤曲音乐性强,注重节奏音准、行腔板式、音色、念白等,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粤曲的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也有唱牌子、小曲的,并吸纳了粤语方言地区其他曲种如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说唱体系形式。高州粤曲演唱用广州方言演唱,偶而套用高州山歌调式和各地民歌小调,使唱腔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五件头(高胡、扬琴、中胡、笛子、秦琴)发展成分硬、软弓的乐器组合和中(民乐)西乐组合,以二弦、小提琴、大提琴、 杨琴三弦、短喉管为主奏乐器的硬弓组合,多用于大喉唱腔的伴奏;以高胡、扬琴、中胡、笛子、色士中阮、喉管为主奏乐器的软弓组合,多用于平喉、子喉唱腔的伴奏,还有以椰胡、洞箫、秦琴为音乐间奏乐器,用来伴奏南音、板眼、三脚櫈等唱腔。高州市粤曲在省港澳享有盛名,建国初期,我市吴光智的粤曲表演唱《果园姐妹》参加省文艺汇演获一等奖;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粤曲表演唱节目《新花朵朵向阳开》、《金饭碗》、《选送良种》、《理论新兵》参加省农村文艺调演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近十年来,粤曲《杨七郞力杀四门》获省港澳杯粤曲创作一等奖,粤曲表演唱《买菜难》获2002年广东省曲艺评比二等奖;近年来,我市创作了一批优秀粤曲,如《万众高歌共产党》、《新农村赞》、《荔乡晨曲》、《巾帼英雄冼夫人》、《祖母斩亲孙》、《大伯游新市》等。目前,我市共有粤曲团队30个,其中职业团队8个,业余的“私伙局”22个,粤曲艺人1000多人。
      2004年,高州市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曲)之乡。

      7、高州茄雕
      高州茄雕源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茄雕,即是在缅茄腊头上雕刻,工艺非常精细,可雕刻印章和精巧工艺品。
      缅茄树是我国稀有树种,据光绪重修“高州府志”记载:“三百年来,中土无双”,由此高州缅茄树得名,堪称是国内珍稀古树之一。缅茄树位于高州城郊西岸关屋村的鱼塘边,据学者考证,其树龄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缅茄树每年只会结少量的种子,历代高州艺人用雕刻刀将2-3厘米的缅茄种子精雕细刻,或龙或凤、或狮或虎,栩栩如生。一九五七年五月,高州缅茄艺术雕刻产品,参加北京全国博览会,曾以国宾礼物名品赠送给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伏罗希洛夫主席。高州缅茄已名闻名远近,深得台港澳侨胞、国际友人喜爱,确是欣赏留念之珍品。缅茄树及茄雕均编入“中国土特产大全”,列为全国著名土特产之一。由于茄雕手工工序繁杂,技艺要求甚高,一般年轻人都不想学,这门手艺现在已濒临失传。现在高州茄雕的艺人很少,只有几个人。

      8、高州采茶戏
      主要流行于高州与广西、信宜、化州接壤的石板、荷花、南塘、顿梭、潭头、大井、东岸等地,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了,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敦厚的地方色彩,独特细腻,活泼灵巧,诙谐逗笑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州采茶戏是受广西北流、广东信宜等地的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戏的影响而产生、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高州采茶戏一般由7人组成,1人击乐拉胡,2人舞蹈,2人表演茶工,曲目以采茶调式为主。每逢春节、元宵、喜庆良辰、农闲时节,农民都乐于捐资筹款邀请艺人到村中演出。早期的采茶戏只有1男2女等3个角色,故称“三脚戏”。后经一些民间艺人根据采茶腔调填词,将它移入茶庵、茶馆、庙会演唱,继而发展、演变为采茶舞,舞台戏曲演出。采茶戏表演时,男女演员分别扮演丑角和旦角,俗称“茶公”和“茶婆”。演员服饰,有穿古装戏服,有穿自制舞服。演出道具以钱鞭、花扇、彩巾等为主。艺术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又说又笑。既有清晰对白,又有作势逗笑。演唱时,有独唱,又有对唱、轮唱、一唱众和等形式。帮腔演员,可在台上,也可在台下或幕后。和调帮腔是“衣呀唷呀唷呀罗”之类衬词夹在腔调之句末。帮腔时,还配伴锣鼓伴奏。演出以“茶”为线索,由借茶、点茶、采茶、炒茶、卖茶与送茶等过程,步步深入,层层紧扣,幕幕展开,以劳动和爱情为中心内容。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有时即兴穿插一些祝词贺语,使观众开心;有时又说几句诙谐对白,令观众发笑。唱词多以高州山歌体结构,吸收山歌腔、木偶戏腔丰富唱腔,自成一体。主要曲词有《参拜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等。如《十二月采茶调》,唱词充满泥土气息,富于地方色彩,具有田园风味,诙谐活泼,爽朗朴实,节奏明快,唱来顺口,听来悦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州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视这个剧种,并致力发掘、整理,提高采茶戏艺术含量。1986年5月,在茂名市“民族民间艺术汇演”中,高州县代表队荷花石额采茶演出队演出的《十二月采茶》戏获优秀节目奖。2006年,我市石板镇的采茶戏《茶园春歌》分别在10月、11月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和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展演”演出,深受茂名市和省城群众的好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1 19: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都唔系野少个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3-11 22: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广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3-11 2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现在的木偶都没什么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5-21 09:54 , Processed in 0.0868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