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庙红墙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感想
(文:陈冬青)
近日获悉,高州孔庙残存的红墙将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此我是既感欣慰又有点心酸。红墙作为孔庙建筑之一的确有保护之必要,可令人心酸的是堂堂一个“粤西首府”、历史文化名城,竟已无多少有价值的文物,搞到只能拿这一堵残余的土墙来“做文章”。
此前相关领导征询笔者意见之时我就曾为此纠结,首先孔庙都已不存,红墙还有保护之必要吗?
红墙是群众对高州孔庙(即府学宫)围墙的俗称,因其外表涂以朱红色灰沙,故名,位于市区中山路今市委大院东侧。孔庙的历史在此不多叙了,我们所见到的现状就是民国以来至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间,高州孔庙已逐渐被改建为现代建筑,仅余东侧红墙一堵。多具气势、多有艺术、多有历史内涵的孔庙建筑都已被毁,荡然无存,如此一堵历史信息残缺不全的围墙还有必要保护吗?后一细想,在封建社会,孔庙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不光是文化教育机构,还带有浓重的政治性,是国家礼制机构,高州作为州府,其所建之孔庙当是高州历史上最有地位、最伟大的建筑,除了从书本上了解,我们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去感受这份尊贵和伟大?那就是这仅余的一堵红墙。倘若再要被毁,彻底的了无痕迹,那就真是永久的遗憾。
其次对比辉煌的冼太庙、耸峙的宝光塔,作为独立的文物被公布为保护单位,红墙是不是显得太“小气”了?
原高州孔庙其实是一组建筑群,是由一座座单体建筑构成,规模最大时有建筑30座。据高州府志记载,清代扩建孔庙,将池塘填塞“以广庙前余地”,并“周以垣墙”(即建一堵围墙,从庙前广场一直绕至建筑的最后面),这就是今天看到的孔庙红墙。当然若果孔庙尚存的话,红墙是不会被作为独立的文物的,可如今孔庙已毁,仅存的红墙就成了承载这份厚重历史文化的唯一见证物,这也正是红墙的价值所在。只要是历史遗留的、不可移动的,哪怕是一块碑刻、一座门楼,都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文物没有“小气”之说。
第三,红墙的保留对孔庙乃至高州历史文化的重建到底有没有意义?
逐渐有人意识到孔庙是高州历史上的重要建筑,甚至已提出重建的设想,因此有人以为红墙可以推倒重建。其实文物的重建必须有依据,那就是实物遗存和历史记载,无论如何实物遗存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建立在实物遗存上的重建才是科学的。我国也不乏此先例,很多古迹不一定都是最初的建构,很可能是后世形成,但是必定有最初的实物作为依据,也许是一堵墙、一架斗拱、一幅壁画。退一万步,就是保留一点遗存以供后人永远铭记也是意义非凡。整个高州历史文化的重建或重构也同此理,需要的就是点滴的积累。
所以此举还是值得一赞,这说明文物保护日渐进入了领导的视野。红墙的价值只有继续保存才能体现,只有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才有合法身份和地位,才有保留之可能和条件。倘若任其自然存在,说不定哪天领导嫌它碍眼,一声令下,拆!嘿嘿,后果可想而知。如今至少它是有了“免死金牌”。
此举的意义不仅在于文物本体保护,而是体现在这种行为、这种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