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5|回复: 7

清朝高州出了个国防部长,后来…他宅院被拆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2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5-4-4 0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

     一边是古迹损毁,一边是居民生计。当人们需要在自己亲手摧毁而形成的废墟上生活,我们该如何向后、向前看这段历史的印记呢?


斑驳的太史第旧围墙里洋楼林立。 黄信涛 摄


  五栋三层高的居民楼一字排开,往北还有三排,其中间隔着寥寥数间砖墙瓦顶的旧式民居;往南则是一面东西走向30余米长的破旧围墙,墙边西南角落有一口基座达五六米宽的井。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别处一样,老人们三两成群地聊天;鸡鸭遍地走,偶尔还站到路边不知何时堆积的废弃青砖上……

  这是记者日前在高州城西广潭村所见到的。很难想象,这就是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史第遗址:清朝光绪年间曾官至兵部左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的杨颐在高州的住所。

  150年前,杨颐在进士及第并出任京官后,回到家乡高州广潭择基建了此宅,面积曾一度达到 1万平方米。由于他曾入翰林,以著史出名,故时人称之为太史第。时过境迁,我们只能通过残存的一面围墙、一口古井、废弃在路边的青砖、散落的门墩石还有那数间改造过的旧房,依稀想象当年的大院风光。


太史第的水井。 黄信涛 摄


1
旧遗址住满百家姓
在太史第这块宅基上,已经没有杨颐的后人居住了

  “当年来到这里时,还是原来的布局。”现年85岁的钟丽芳告诉记者,她是高州西岸人,63年前她第一次来到太史第,如今她的家就是残墙往北第一排楼房中的一栋。“原本大门就开在这个位置。”她指着围墙边低矮的瓦房说:“不过已经拆了。”她介绍起眼前太史第仅存的东西:“水井,现在水脏了;”“围墙,还是原始的;”“门墩石,以前放在门口的,现在搬来当台阶。”在她的印象里,刚来的时候还可以 看见 “一 屋子的牌匾”,听说那是“状元游金街”用的。她还记得:“整个府邸有四重门;” “ 有花厅,一个厅配两间 房”;“有观音楼;”“四个角还有炮楼;”……她说:“当时大家对地主印象不好”,再加上忙于工作,自然“没怎么理会它的历史”。


  钟丽芳的丈夫今年87岁,也是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广潭村。1952年,华南垦殖局在茂名县建立垦殖所,广潭垦殖所是其中之一。1955年,由广潭垦殖所与其他两个垦殖所合并组建成国营团结农场。1969年4月1日,广东农垦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原团结农场番号为九师六团,而钟丽芳所在的是十五连。在这半个世纪里,太史第部分改为新塘小学校园,其余部分则为农场工人的宿舍。


  钟丽芳回忆,1952年垦殖所招工,她经过严格的审核来到这里工作,宿舍便在太史第里。当时把太史第的房屋分配给工人作宿舍,结婚的工人夫妇住一间房;没结婚的则多个人挤住一间房。1956年农场扩招工人,把太史第的房屋进行改造。“最多人的时候太史第里住了六百个工人。”钟丽芳说。


  在太史第的宅基上,把农场改造的旧式房屋拆来建楼,是近些年的事。钟丽芳说,楼是经过付钱买地,自己出钱建的。“按规定每户只能买三十几平方米的地。”


  这组楼房的东侧有一条村道,一堆青砖在路边杂乱堆放。居民李金瑞称这些是当年拆太史第房屋时遗弃的。他是高州长坡人,上世纪80年代调入农场工作来到这里居住。他对记者称,90年代曾听说文物保护部门想收回太史第做博物馆,但是没钱迁移安置数百名住在太史第里的居民,此事不了了之。“要不然那时就建起博物馆,保存下一个宏大、漂亮的太史第了。”


  在这半个世纪里,太史第宅基上的居民除了农场工人,还有退伍军人家属,以及50年代末期建设高州水库时搬迁而来的水库移民。而在辖区方面,太史第一分为二,新塘小学所占部分为广潭村委会管辖,其余部分为团结农场管辖。


杨颐的后人杨岳熙对记者说,杨氏后人也时常回来看看,但太史第是杨颐择基建的,他们祖居地在北边村落,杨颐的后人多在祖居地有旧屋。


  杨岳熙说,在太史第这块宅基上,已经没有杨颐的后人居住了。



太史第残存的旧屋,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成农场职工宿舍,现已破旧不堪。 黄信涛 摄


2
那些年的功与名
杨颐1824年生于广潭村,同治四年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

  1994年,高州市政府以“太史第遗址” 之名将其列为 高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记载,太史第整座建筑选料上乘,雕梁画栋,石质栏杆,花砖铺地,富丽堂皇。周围设大回廊,四角设置护卫楼。总面积约7000 平方米,后扩展为1万 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硬山顶,砖木梁架,带一般民居罕见的卷棚式轩廊。其中规格最高的第二进院,面阔九间,前后出廊,门前设三级石阶。前后之间有连廊和天井,过道皆以青砖铺砌。大厅后部有精美的木雕海棠球纹窗槅……


  高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冬青考察该遗址后曾撰文:“从其建筑作法和装饰以及规模来看,太史第的确是高州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建筑物,而且由于杨颐在高州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历史与科学价值仍不可忽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太史第已逐渐颓毁破败。”


  “太史第”之名与其主人杨颐有关。杨颐1824年生于广潭村,同治四年二甲第四十四名进士。先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辛未、丙子两科会试同考官、壬午科甘肃乡试正考官;翰林侍讲侍读;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兼学政、大理寺少卿、江苏提督学政、光禄寺正卿、太常寺正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是高州清代官阶最高的人。史料总结道,他任职期间刚正不阿,敢于弹劾那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大臣;担任多次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不少人才;对修纂国史、修建北京胜迹也作了贡献。


  历史上同一时期,高州还有一座与杨颐的太史第规模相近的府邸——朝元第,位于长坡大科洞村,面积上万平方米,原主人是周朝勋。


  高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周泽明从事高州古文化研究多年,但提起周朝勋,他异常兴奋,因为周朝勋正是他的曾祖父。周泽明向记者讲述了“杨”“周”两家当年的缘分:周 朝勋比 杨颐小13岁,在 1865年他28岁时破格上京参加乙丑科朝考,通过殿试考选为朝考一等第一名,钦定为“朝元”。同一年,41岁的杨颐参加乙丑科会试考 了第四十四名, 成为进士。就这样,当年两个高州老乡在京城认识了。后来两人皆嫌官场黑暗,告老还乡后还一起重修了《茂名县志》。


  据说,杨颐曾在翰林院里与人说起:“若求得朝元片纸只字,便作家珍。”周泽明称,“朝元”是对书法状元的特设称号。周朝勋被钦定为朝元时,同治帝赐他一樽金花瓶,并在家乡建“朝元第”、立起一个高30米的功名石硖桅杆。“建水库时,朝元第已被淹没。同治皇帝御笔书写的‘朝元第’牌匾也已被农会焚毁了。”


  相比起沉睡在水底尚且完整的朝元第,陆上的太史第更让后人五味杂陈。由杨氏后人出资,广潭村被拆毁的杨氏宗祠于近年重建,但论及对太史第的重新保护,还未有一个可行的办法。



被改造过的旧屋。 黄信涛 摄


3
看护文物难
主管部门没有产权的文化古建筑的保护,在实际操作中一直存在着矛盾

  “我小时候还到过太史第玩,在二楼楼梯口敲过一口大钟。不知是否还在?”周泽明问道,当记者转述村民的话说大钟已破烂被卖了时,他摇头说不可能:“生铁铸的钟,两个人才合抱得起来,保存到70年代都没裂痕,怎么可能说烂就烂呢?”


  相比起需要看护的文物,具有传播色彩的文化则相对更容易被继承。广潭村一带乃至整个高州都流传着许多关于杨颐的故事,有的甚至成为了民俗。如至今还在传说杨颐赶走地府瘟神的故事,演变成习俗延续至今,高州民间每逢动土、建房屋,或六畜得病,主人都用红 纸写上“ 杨颐在此”张贴。


  不过,在文物保护单位上直接建了楼房,确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长期从事文物保护与整理工作的陈冬青向记者提出他的看法:一方面,当初管理部门在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保护措施或者方案;另一方面,对于主管部门没有产权的文化古建筑的保护,在实际操作中一直存在着矛盾。“你禁止他利用,但地是他的,他要生产、要发展。”而相关各方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观念淡薄也是其中原因。


文/图 茂名日报记者 刘栋铭 杨建雄 黄信涛
原标题:广潭太史第——残存的围墙述说岁月变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4 1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高州人不爱惜文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4 12: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作为千年古郡,留下的有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5 17: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要恢复150年前的太史第有何难?难的是费用由谁来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5 23: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汕头
黄信涛……也在这混?看来我真的要闪了…在角落里猫猫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4-7 15: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潮州
老居 发表于 2015-4-5 23:42
黄信涛……也在这混?看来我真的要闪了…在角落里猫猫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5-5-6 14: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5-6-3 14: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5-7-11 09:40 , Processed in 0.0895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